**假定以下討論的:
效率 — 指數量很大的情況下,整體的綜合效果
效果 — 單指個案中的成效
通常追求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標準化,也代表去差異化,訂定一個標準範疇然後用最有效的流程去執行。這種情況下,通常個案的效果很可能不怎麼樣
例如人資工作中的面試,頂尖的面試官可以做到每天面試4組,持續一個月,給出的評判結果有效度達到80%。要做到面試完 80 個人選,能夠清晰的分析、評判、排序,給出有明確依據的建議讓下一輪面試官參考,其中關鍵:標準化、結構化面試是常用的技巧。也意味著剔除個人情感因素,盡可能地去客觀評判。所以… 註定跟單一候選人的連結不會很深,也是很多人資夥伴讓人覺得制式、冷冰冰的原因
又例如醫生的工作,頂尖的醫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,依據有限的量測指標,判定出疑似病症最可能的成因,其實也容易下意識的把病人標準化,在腦海中把眼前的個案跟過去看過的數百、數千病例對照,所以可以很有效率,但也許就難免讓病人覺得冷冰冰,有些細微病症病人沒有說出來,也有微小機率會誤判病因,就單一個案來說,標準化帶來的高效率,恰好是個案效果無法提高的原因
每個人的個人行為也是,大腦是非常精密的組織,可以透過不斷重複的訓練,讓神經元組成某個獨特的迴路,之後遇到一樣的情況,就可以高效率的直接反應
所以大多數時間,其實人多活在大腦自動導航的狀態,例如開車時的反應、設計師操作PS的神速、早上起床洗臉刷牙的過程,自動導航是人的天性,讓人不會被每時每刻發生的事件淹沒,大多數的事情都可以自動反應處理。像是訓練小朋友看到長輩要問好… XDD
所以要讓人生高效率的其中一個訣竅就是,不斷訓練自己的大腦,建立不同情境下的自動導航模式,比如學會 Excel 盲打(聽說是投行的基本要求)
但在不斷建構各種習慣、直覺反應之餘,設定煞車 — 關鍵字也是一樣重要
比如:架構商業模型有標準流程的話,可以非常高效率,尤其是有加速器顧問的協助下,但遇上某些關鍵字,可能就需要擺脫標準流程,個案手動逐一分析處理,像是 “陸資”… XDD
比如:銀行櫃員的開戶流程,聽到 “比特幣” XDDDDDD
期望自己可以不斷建立各種高效的好習慣、自動導航模式,讓時間、精力都花在有趣的事物上,跟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,有餘裕去真正的關心、陪伴、協助
也希望自己多下一些準確的關鍵字,才不會對事物無感,遇上異常情況能夠儘早發覺
效率 跟 效果 的平衡,始終是一種藝術啊!